文︱陆弃
据伊朗国家电视台和法新社联合报道,伊朗武装部队总参谋长阿卜杜勒-拉希姆·穆萨维6月29日罕见发声,公开对以色列履行停火承诺表示“深表怀疑”。这一言论直接刺破了西方媒体对中东“重回平静”的粉饰泡影,也让外界重新聚焦停火协议背后那只挥之不去的影子:美国。
这份停火协议由美国总统特朗普于6月24日对外宣布,标志着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之间为期12天的激烈冲突暂告一段落。但穆萨维指出,伊朗并未相信以色列会真正遵守该协议。他强调,伊朗虽未主动挑起战端,但在回应“侵略者”的问题上“动用了全部力量”,并放话“若再次遭袭,将以武力回应”。这句“深表怀疑”犹如一道冰冷警告:在伊朗眼中,停火不是和平的开始,而是另一个骗局的序幕。
伊朗的质疑不是凭空而来。过去20年,以色列在面对停火协议时的“灵活操作”已屡见不鲜。从2006年黎以冲突的1701号联合国决议,到2021年加沙冲突的埃及调解协议,再到2023年南黎边境的“军事缓冲提议”,以色列每一次都在西方盟友的掩护下“签字画押”,随后却总能找到“国家安全”或“情报先发制人”的借口突破红线。如今,美国总统再次以“调停者”身份高调亮相,显然是意图在2024年选举落败后重塑其国际影响力。但特朗普的“胜利外交”剧本能否在动荡的中东上演第二次,却注定将遭遇越来越多的现实阻力。
事实上,这场12天的战争远非地区间的偶发冲突。自4月初加沙与南黎边境同时爆发交火以来,以色列在北线正面与真主党交战,在南线则对加沙展开高密度空袭。联合国数据显示,短短12天内已有逾230名黎巴嫩平民死于战火,包括47名儿童。而在此过程中,美国不仅未对以色列提出明确约束,反而持续对其追加军事支持,包括运送“铁穹”拦截弹与“地狱火”导弹补给。以色列依赖这类“战术背书”频繁越界打击,早已令伊朗与其盟友完全失去对停火承诺的信任。
这正是穆萨维表态的背景:停火不是目的,实质上是美国为以色列争取“战略喘息期”的战术安排。伊朗深知这一点,也不愿再在西方设计的和平陷阱中自我麻痹。特别是在当前伊朗国内强硬派上升、国防政策向外延推进的背景下,德黑兰正在谋求扮演地区“反霸代言人”的角色。穆萨维的言论不仅是一种战术威慑,也是一种政治宣示,意在告诫所有外部干预者:伊朗不惧下一轮冲突,也不会再以绥靖的方式“等待和平”。
另一方面,美国方面则在试图营造一种“强势调解者”的氛围。特朗普虽然在去年大选中败给拜登,但依旧通过幕后渠道频频介入中东事务。分析人士指出,此次停火协议的宣布方式——由特朗普亲自出面而非拜登政府正式推动——既是一种外交试水,也是一种党派对赌。特朗普阵营欲借此打破拜登政府在以哈冲突调解中的迟缓形象,争取美国右翼乃至犹太裔选民的舆论支持。但这种以选票利益牵动地缘和平的模式,非但不稳,反而更容易点燃潜在火药桶。
更重要的是,停火协议并未触及根本矛盾。无论是真主党是否撤出南部阵地,亦或以色列是否同意边境缓冲安排,都无法解决核心问题——以色列对巴勒斯坦、黎巴嫩等邻国的长期军事存在,以及伊朗主导的什叶派轴心在地区的持续扩张。当前看似“被按下暂停键”的局势,不过是又一次区域力量重组前的寂静。伊朗的表态,无疑是对未来战局的一次提前预演。
若将中东局势放入全球格局中观察,更可发现背后力量的复杂碰撞。当前美俄战略对峙加剧,乌克兰战局胶着不下,欧盟则疲于能源危机与内部裂痕。在此背景下,美国对中东局势的操控力已显现削弱。以色列在“美援加持”下的强硬操作能维持多久,真主党与伊朗是否已在等待“下一轮轮替”,这些都构成未来局势走向的关键变数。
从德黑兰的角度看,拒绝盲信停火、保持战备状态,是对中东残酷现实的一种清醒回应。正如穆萨维所言:“我们不是战争的发动者,但也绝不容忍侵略。”这句话虽出自一位军方高层,但却几乎代表了整个伊朗体制的立场。以色列若试图借助美国的战略掩护换取战争筹码,恐怕仍会在下一轮冲突中付出更高代价。而所谓“和平协议”,如果脱离国际制衡、脱离本地土壤的政治现实,终究只会在烈火中化为废纸。
中东不会因一次记者会走向和平,也不会因一份纸面协议真正停战。和平的前提从不是谁先停火,而是谁真正愿意尊重对方的生存权、主权与历史苦难。伊朗选择保持警惕,也正是因为它早已读懂这个地区的规则:宁愿在硝烟中守住边界,也不在幻象中丧失尊严。
扬帆配资-网上炒股杠杆-证券配资官网入口-正规配资之家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